橋梁在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管理各階段所進行的測量工作。測量的繁簡程度隨橋梁的類型、大小、長短與河道地形情況而異。勘測設計階段為了選擇橋址,需要搜集比例尺為25000或50000的地形圖,為橋梁設計需測繪較大比例尺(10000)的橋渡位置圖及1000或500的橋址地形圖,并選擇水文斷面測定水深、流向、流速及計算流量。施工階段建立施工平面和高程控制網點(見工程控制測量),用以放樣橋梁中線和墩臺、保證橋梁架設的質量。
對于干涸及淺水河道,可用鋼尺直接丈量或間接測距方法測設橋軸線和墩臺中心位置;對于深水河道則采用測角網、測邊網、邊角網,建立平面控制。高程控制,一般采用水準測量方法,布設基準點(還兼作運營階段沉降觀測的高程依據)與施工水準點。
一、橋梁檢測中過河水準的測量方法
過河水準測量可采用水準儀傾斜螺旋法或經緯儀傾角法和光學測微法等進行對向觀測(見工業(yè)建設施工測量)。橋墩施工時的定位測量多采用前方交會角差圖解法、前方交會法、距離交會法等。施工中除了檢測圍囹、沉箱、沉井的穩(wěn)定性之外,需要隨著它的下沉,測定其在平面上的偏移值、下沉深度以及傾斜度。
橋梁墩臺竣工后,應測定其中心的實際坐標及其間的實際距離,進行水準測量,建立墩臺頂上的水準點,檢查墩臺頂各處和墊石的高程,丈量墩臺各部分的尺寸,繪制竣工平面圖,編制墩臺中心間距和墩臺頂水準點高程一覽表,為架設上部結構提供資料。上部結構架設的測量工作有支座底板(見橋梁支座)的放樣,縱軸線的檢查。主柱豎直性的檢查以及拱度測定等。架設完畢后。
1)設計荷載標準偏低,承載能力不足。橋梁的承載能力是根據設計時所采用的荷載等級來確定的,早期建造的橋梁,特別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橋梁,設計荷載大多偏低。隨著交通量的增加和荷載等級的提高,原有橋梁已經無法滿足現今交通的需要,有些橋梁已經出現嚴重病害。
2)通行能力不足。這主要表現在橋面寬度不足;橋梁平面線形、縱斷面線形標準太低;橋上通車凈空或橋下通車凈空不足。
3)人為及自然因素引起結構的損壞。比如超出設計最高水位的洪水、泥石流、浮冰、地震、強風、船舶撞擊等作用,河道不恰當開挖,橋梁基礎下存在巖溶、礦山坑道等,引起橋梁結構的局部損。
二、橋梁修補加固原則你都知道哪些?
(1)橋梁加固應堅持動態(tài)施工原則。
(2)橋梁加固施工應活潑推廣運用老到的、并經主管部門斷定和同意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
(3)在加固施工進程中,盡可能削減對橋上和橋下通行車輛及行人的煩擾,并采納必要的辦法削減對周圍環(huán)境的污染。
(4)當加固費用過高時,應與撤消新建方案進行經濟技術比較。
(5)由于橋梁結構失效,或許在對橋梁結構進行危害點評后,發(fā)現橋梁承載力缺少或許橋梁的正常運用無法得到確保時,有必要對橋梁進行加固。
(6)加固后的橋梁結構應到原規(guī)劃規(guī)范。
(7)加固規(guī)劃及施工應盡量不危害原結構,避免不必要的撤消或替換。
(8)橋梁加固應重視各種加固補強技術的概括運用。
(9)橋梁的加固施工應按照國家有關基本建設程序,做好施工前的準備工作及技術交底,編制可實施性強的施工安排規(guī)劃,擬定必要的施工工藝細則,采納有用辦法,確保加固質量。并應遵從相關規(guī)定進行施工與查驗。
以上就是工程檢測中心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橋梁檢測中過河水準的測量方法橋梁修補加固原則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