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G F80/1-2004對施工質量的相關要求及《公路工程竣(交)工驗收辦法實施細則》2010年03月05日的相關規(guī)定,通過對隧道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檢測,達到以下目的:
(1)保證隧道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的施工質量;
(2)加強對施工質量的過程控制;
(3)把施工過程中存在的質量缺陷,經過相應的工程處治后消除隱患,從而保證施工及運營期間的安全;
(4)滿足叫竣工驗收的要求。
(1)《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GF80/1-2004);
(2)《公路工程竣(交)工驗收辦法實施細則》2010年03月05日;
(3)《混凝土中鋼筋檢測技術規(guī)程》(JGJ/T152-2008);
(4)國家及交通部頒其他相關技術規(guī)范、規(guī)程等。
根據(jù)《公路工程竣(交)工驗收辦法》(交通部令2004年第3號)、《關于印發(fā)公路工程竣(交)工驗收辦法實施細則的通知》(交公路發(fā)【2010】65號)及《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GF80/1-2004)等規(guī)定的內容對隧道工程進行實體檢測,內容及頻率如表3-1-1所示。
4.1超挖及欠挖
開挖是控制隧道施工工期和造價的關鍵工序。超挖過多,不僅會因出渣量和襯砌量增多而提高工程造價,而且會因局部超挖而產生應力集中問題,影響圍巖穩(wěn)定性;而欠挖則直接影響到襯砌厚度,對工程質量和安全產生隱患,處理起來費時、費力、費物。因此必須保證開挖質量,為圍巖的穩(wěn)定和安全支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4.1.1原理
斷面儀法精度高、速度快、效率高,應首先選用。其原理如下:激光斷面儀法的測量原理為極坐標法。如圖3.3.1所示,以某物理方向(如水平方向)為起算方向,按一定間距(角度或距離)依次測定儀器旋轉中心與實際開挖輪廓線交點之間的矢徑(距離)及該矢徑與水平方向的夾角,將這些矢徑端點依次相連即可獲得實際開挖的輪廓線。通過洞內的施工控制導線可以獲得斷面儀的定點定向數(shù)據(jù),在計算軟件的幫助下,自動完成實際開挖輪廓線與設計開挖輪廓線的空間三維匹配,最后形成如圖3.3.2所示的輸出圖形,并可輸出各測點與相應設計開挖輪廓線之間的超欠挖值(距離、面積)。
4.1.2 基本要求及頻率
根據(jù)《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GF80/1-2004),隧道開挖斷面尺寸要符合設計要求;嚴格控制欠挖。拱腳、墻腳以上1m范圍內嚴禁欠挖。當石質堅硬完整且?guī)r石抗壓強度大于30MPa,并確認不影響襯砌結構穩(wěn)定和強度時,允許巖石個別凸出部分(每1m2內不大于0.1m2)侵入斷面,但其隆起量不得大于50mm;應盡量減少超挖。不同圍巖地質條件下的允許超挖值規(guī)定如表3-3-1所示;隧道開挖輪廓線應按設計要求預留變形量,預留變形量大小宜根據(jù)監(jiān)控量測信息進行調整。
備注:①、超欠挖的測量以爆破設計開挖線為準;
②、硬巖是指巖石抗壓極限強度Rb﹥60MPa,中硬巖Rb=30~60MPa,軟巖Rb<30MPa。
③、平均線性超挖值=超挖面積/爆破設計開挖斷面周長(不包括隧底)
④、最大線性超挖值是指最大超挖處至設計開挖輪廓切線的垂直距離。
⑤、表列數(shù)值不包括測量貫通誤差、施工誤差。
⑥、炮孔深度大于3m時,允許超挖值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另行確定。
(3)測量方法
激光斷面儀需全站儀配合,其使用步驟如下:
①、用全站儀通過洞內的施工控制導線獲得斷面儀的定點定向數(shù)據(jù)。
②、將斷面儀架設在中心軸線上,對中整平后定向。
③、設置測量參數(shù)、測定斷面數(shù)據(jù)
④、通過專用軟件分析所測斷面超欠挖情況。
4.2雷達對襯砌質量的檢測
地質雷達作為一種新型的物探方法,是采用高頻電磁波(中心頻率可從幾十兆赫至千兆赫)以寬頻帶短脈沖(脈沖寬度小至1~2ns)和高速采樣技術(采樣間隔可達小于1ns)??捎糜跈z測:隧道初期支護厚度、鋼支撐間距、初期支護背后空隙及回填狀況、隧道二次襯砌厚度及安全狀況描述、二次襯砌背后空隙及回填狀況、襯砌背后及圍巖的裂隙水分布。
4.2.1原理
在工程質量檢測中,由發(fā)射天線向受檢測體內發(fā)射高頻電磁波,當高頻電磁波達到受檢測體內兩種不同介質的分界面(如:襯砌界面、空洞、不密實帶等)時,由于兩種介質的介電常數(shù)不同而使電磁波發(fā)生反射、折射和透射,入射波、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傳播遵循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反射波返回受檢測體的表面由接收天線所接收,形成雷達圖像信息。
雷達圖像包含的地質信息豐富,根據(jù)雷達圖像特征對異常(如:襯砌界面、空洞、裂縫、不密實帶、鋼筋與格柵鋼架等)進行定性判識,再根據(jù)公式(1)可對異常作定量解釋。
h=0.5vt……………………(1)
式中:v 為電磁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t 為電磁波從受檢測體表面?zhèn)鞑ブ廉惓:蠓瓷浠乇砻娴碾p程時間,h 為異常深度。如圖3.3.3所示。
由于地質雷達方法在其探測深度范圍內具有工作效率高、高分辨率和異常圖像直觀等優(yōu)點,因此,該方法廣泛應用于工程質量檢測領域。
對地質雷達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其處理流程為:數(shù)據(jù)傳輸→文件編輯→水平均衡→數(shù)字濾波→零點歸位→偏移處理→能量均衡→時深轉換→文件注釋→輸出雷達時間(或深度)剖面圖。將雷達時間(或深度)剖面圖作為資料解釋的基本圖件。
根據(jù)雷達時間(或深度)剖面圖上的波組、能量強弱分布和雙曲線等特征,解釋**混凝土厚度、混凝土襯砌厚度和判識空洞、鋼支撐位置及數(shù)量、拱頂及側壁后空洞、不密實帶等異常的存在位置和規(guī)模等。
4.2.2測線設置及天線配置
隧道施工病害出現(xiàn)的結構薄弱環(huán)節(jié)多數(shù)在隧道上拱部。在通常情況下對結構施工質量缺陷檢測重點放在上拱部,對邊墻及仰拱的檢測主要側重于施工質量整體性評估。因此要根據(jù)隧道質量控制的重點針對性的布置測線。
測線沿隧道上、下行線各布置7條測線。測線a、b、c、d、e、f、g(當隧道跨幅較大時,增加h、i測線)以隧道拱頂為中心,測線間距約為2m,可以保證2m2以上的缺陷不被漏檢,初期支護采用500~800MHz屏蔽天線進行檢測,800MHz天線控制測深1~2m,以檢測隧道襯砌結構可能存在的缺陷隱患及規(guī)模狀況;500MHz天線控制測深2~6m,對圍巖條件較差區(qū)段的地質病害隱患進行探測,特別是對于連拱隧道中墻上方回填部分的檢測剖面,要適當調整檢測參數(shù),以達到監(jiān)控回填密實狀況的要求;在檢測中,將隨時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測線密度以控制異常位置,確保檢測精度和準確性;同時為控制隧道仰拱初期支護施工質量,根據(jù)需要布置2~3條測線。初期支護雷達檢測測線布置如圖3.3.4所示。
二次襯砌混凝土厚度一般30-60cm,檢測時應采用低頻天線以保證測量深度。檢測時采用500Mhz屏蔽天線,測線沿隧道上、下行線各布置5~11條。測線A、B、C、D、E、F、G(當隧道跨幅度較大時增加H、I)以隧道拱頂為中心,測線間距2m,L、R測線位移側邊墻中部。在檢測中,根據(jù)檢測情況適當增加測線密度控制異常位置,以確保檢測精度和準確性。測線布置如圖3.3.5所示。
4.2.3 波速標定及檢測流程
檢測前,應在每座隧道初支、二襯已知厚度的部位(一般在洞口地段)或與隧道襯砌材料相同的其它預制件上進行測定。然后根據(jù)雷達圖像分層情況,襯砌與圍巖(空氣)的界面,確定襯砌混凝土的介電常數(shù)或電磁波波速,使確定的介電常數(shù)帶入后的處理結果與現(xiàn)場實際測量的厚度結果相吻合。一般情況下,施工方的原材料都有固定的供應源,施工配合比也相對固定,若施工過程中施工原料、配合比有變動,需重新標定有關參數(shù),然后再進行批量檢測,以確保檢測的準確性。檢測流程如圖3.3.6所示。
4.2.4檢測頻率
按照規(guī)定的測線,檢測隧道每延米內的**混凝土厚度、混凝土襯砌厚度、鋼支撐位置及數(shù)量、拱頂及側壁后空洞。根據(jù)施工進度初期支護在二次襯砌澆筑前完成所有檢測內容。
4.2.5 雷達數(shù)據(jù)采集保障措施
①天線穿透深度大于2、縱向分辨率為20mm的不同中心頻率的天線組成
②檢測初支、二襯前需進行混凝土介電常數(shù)或電磁波速進行標定,當混凝土情況不同時,需進行重新標定。
③測量時窗和采樣頻率應根據(jù)襯砌材料的相對介電常數(shù)、電磁波速度和檢測深度要求確定。
④數(shù)據(jù)采集應連續(xù),不能連續(xù)的地段可采用點測。
⑤采用距離觸發(fā)方式采集信號時,采集數(shù)據(jù)時確保測距輪保持同步旋轉。
⑥數(shù)據(jù)采集時,確保雷達天線緊密貼在所檢襯砌的表面。
4.3超聲回彈對二襯強度的檢測
4.3.1 原理
凝土聲速(v)一般在4000-5000km/s之間變化?;炷翉姸龋?/SPAN>f)與聲速(v)之間有較好的相關性?;炷翉姸仍礁?,其聲速也越快。當知道f-v之間的關系曲線后,測出結構物混凝土的聲速就可以推算結構物混凝土的強度。
4.3.2檢測方法
采用ZC3-A型中型回彈儀測量檢測區(qū)域的回彈值,聲速值采用NM-4A非金屬超聲檢測分析儀測得。具體步驟如下:
①測區(qū)布置:按單個構件檢測時,應在構件上均勻布置測區(qū),每個構件上的測區(qū)數(shù)不應少于10個。對同批構件按批抽樣檢測時,構件抽樣數(shù)應不少于同批構件的30%,且不少于10件,每個構件測區(qū)數(shù)不應少于10個。在構件上將每個測區(qū)標出。
②用回彈儀進行回彈檢測。
③標出3個測點,并涂上黃油或凡士林等耦合劑。
④將換能器壓在測點上,并按壓均勻。
⑤使用超聲儀接受波形。
⑥丈量結構測距,用卷尺或混凝土測厚儀進行測量。
⑦依據(jù)規(guī)程推算結構物強度